中國有句俗語,,叫作“得其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事倍功半”,,意思是做事時有了正確的方法,,才能游刃有余、獲得成功,。
推進改革更是如此,。改革越是深入,、問題越是復雜、任務越是繁重,,一套行之有效,、符合實際的“方法論”,就越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的“新春第一會”,,山東提出要著重推進10項重點改革任務。每一項改革都不是“好啃的骨頭”,。怎么改?如何干,?會議提出了4條科學方法:
一是調查研究要扎實深入
二是方案制定要精準精細
三是推進過程要穩(wěn)妥有序
四是改革成效要促進發(fā)展

4條“方法論”有著怎樣的邏輯,?
一般而言,一項改革的推進要經歷確定思路,、方案制定,、落實推進、集中攻堅,、后續(xù)收尾等階段,。可以說,,山東提出的四條方法論貫穿了一項改革的全過程,、各階段。
4條“方法論”同樣是針對目前改革中存在的問題,、現象進行的“有的放矢”,。
例如,個別地方,、個別領域在確定改革創(chuàng)新思路時存在刻舟求劍,、閉門造車、異想天開等現象,。會議提出的“調查研究要深入扎實”正是要解決這些問題之道,。
只有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切實摸清情況,,才能有效提升改革舉措針對性,。特別是對一些涉及面廣、群眾關注度高的深層次關鍵性改革,,更要深入摸清底數實情,,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
再如,,方案制定得好不好,,直接影響改革成效,。
改革方案不夠精準科學,會出現一分了之的“分解謬誤”或者機械疊加的“合成謬誤”,。會議提出,,優(yōu)化重點改革方案生成機制,精準設定目標,,建立暢通的改革方案反饋機制,。如果能落實到位,就能有效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
還有,,針對推進過程中操之過急、“一刀切”的問題,,提出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堅持循序漸進,強化協(xié)同配合,,加強跟蹤管控等,。這有利于解決改革過程中發(fā)生的矛盾問題,確保改革沿著正確方向推進,。

說一千道一萬,,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才是衡量改革成敗的根本“標尺”,。正因如此,4條科學方法中的最后一條更值得細細品味,。
——從山東發(fā)展定位來看,,山東是經濟大省,要發(fā)揮挑大梁作用,,要努力成為北方經濟重要增長極,。但是當前經濟形勢下,山東面臨著制約提振消費,、擴大投資,、穩(wěn)定外貿等領域的卡點堵點。因此,,今天的改革必須更加突出目標導向,,聚焦高質量發(fā)展這個首要任務,暢通經濟循環(huán),,促進穩(wěn)定增長,,培優(yōu)塑強高質量發(fā)展新優(yōu)勢,厚植各類經營主體培育、成長,、壯大的良好生態(tài),,健全完善防范化解各類風險的制度機制。
——從山東比較優(yōu)勢來看,,山東發(fā)展基礎堅實且有敢闖新路的傳統(tǒng),,“濰坊模式”“諸城模式”“壽光模式”“萊西經驗”等曾為全國熟知。因此,,要緊扣山東經過長期發(fā)展和積累形成的特色領域,,比如綠色低碳轉型、文化“兩創(chuàng)”等,,深化首創(chuàng)性,、差異化、集成式改革,,更好培育改革品牌,,形成改革亮點。
——從群眾關心關注來看,,“改革戲必須大家唱”,中國的改革一直都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找準改革發(fā)力點和突破口,要看是不是提升了群眾滿意度,,不能搞“為改而改,、與發(fā)展無關”的花架子,不能搞“沙灘流水不到頭”的半拉子,。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有了科學方法,,剩下的就看怎么落實,。期待新的一年山東能以實干開新篇,扎扎實實推動改革取得新成效,。
(大眾新聞記者 于新悅 策劃 趙洪杰)
相關閱讀:
時政眼|山東“新春第一會”,,為何聚焦這10項重點改革
1 條記錄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