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jié),濰坊諸城街頭巷尾彌漫著濃郁的香氣,,只是一瞬便勾起行人的食欲,。這香氣的源頭,便是傳承兩千年,、聞名遐邇的諸城燒肉,。
為趕行市,天還沒亮,,諸城的燒烤作坊里早已燈火通明,,店家開啟了一天的勞作。選材,,是制作諸城燒肉的第一步,。新鮮的豬肉,必須是當?shù)剞r(nóng)戶精心飼養(yǎng)的黑豬,,肉質(zhì)緊實,,肥瘦相間。豬頭,、豬蹄,、豬大腸等部位,,都是制作燒肉的上佳材料。
處理食材的過程極為講究,。店家熟練地將豬肉分割,、洗凈,用特制的香料進行腌制,。這些香料,,是諸城燒肉獨特風味的秘訣所在,由多種中藥材和調(diào)味料精心調(diào)配而成,,不僅去腥,,更為豬肉注入了濃郁醇厚的底味。
腌制完畢,,豬肉被放入大鍋中燉煮,。大鍋里,水與老湯按比例混合,,放入腌制好的豬肉,,加入蔥姜蒜等配料,大火燒開,,再轉小火慢燉,。燉煮過程中,精準掌控火候與時間,,讓豬肉充分吸收湯汁的精華,,直至肉質(zhì)酥軟,用筷子輕輕一戳,,便能探入其中,。
諸城燒肉最為獨特之處,當屬燉熟后的熏烤工序,。師傅們將煮好的豬肉置于特制的鐵架之上,,鍋底則鋪上一層白糖與小米。隨著溫度升高,,白糖受熱融化,,散發(fā)出縷縷青煙,小米也在高溫下釋放出獨有的香氣,。師傅迅速蓋上鍋蓋,,讓豬肉表面熏烤出一層金黃誘人的色澤,同時,,那淡淡的煙熏味也絲絲入扣地融入肉中,,為燒肉增添一抹別樣的風味。
東漢《庖廚圖》文創(chuàng)手繪圖
諸城燒肉的歷史,從諸城出土的漢代《庖廚圖》石刻畫像中,,便可探其詳情,。“庖廚圖”是諸城前涼臺村東漢漢陽太守孫琮墓中出土的珍貴刻石,,為國家一級文物,。刻石高1.51米,,寬0.75米,,細線陰刻,刀法純熟,,真實地反映了墓主孫琮生前庖廚內(nèi)的場景,,細膩地展現(xiàn)了各類人物、事物的形態(tài),,內(nèi)容豐富,,情景逼真,栩栩如生,。
《庖廚圖》石刻情景
燒烤作為人類最早的烹飪形式之一,,在《詩經(jīng)》中已有所記載,而諸城博物館的這幅“庖廚圖”,,可以清楚直觀地看到漢代人的燒烤,,與我們今天的燒烤已十分類似??淌洗蠹腋魉酒渎?、忙而不亂,畫中也反映了漢代廚事的方方面面,,包括各種灶具、炊具,、盛裝食物用的鼎,、罐、盤等,。在廚房中掛有豬頭,、豬腿、雞,、兔,、魚、鱉等各種家畜野味,,工作場面有宰牲,、做飯、釀造等多個場景,。宰牲有捅羊,、捶牛,、殺豬、打狗,、殺雞,;做飯者有劈柴、燒火,、掌勺,、攪拌、汲水,??救獯膱鼍盎铎`活現(xiàn),有指揮者,、切肉者,、傳送者、煽火者,、烤肉者……這也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記載,、描畫烤肉串全過程的場景圖畫。
在諸城燒烤中,,除了可以吃到豬頭肉,、雞翅、雞腿等豬和雞常見的身體部位,,剔除雞肉的骨架子在諸城人手中也搖身一變成為令人口舌生香的美食,,這就是諸城烤雞架。諸城人愛吃,、會吃,,有的用烤雞架作下酒菜搭配涼爽啤酒,有的將雞架掰開輔以洋蔥,、香菜等涼拌,,每個人都能在炎炎夏日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絕配秘方,這也是諸城燒烤給所有食客帶來的獨有的夏日慰藉,。
時至今日,,諸城燒烤在繼承傳統(tǒng)燒烤工藝的基礎上,繼續(xù)推陳出新,,改良了燒烤工藝,,擴大了燒烤的種類,逐漸使燒烤形成了一門新興產(chǎn)業(yè),。諸城特色燒烤以其規(guī)模之大,,品種之多,影響之遠,風味之美,,令人垂涎三尺,。
大眾新聞記者:張鵬
通訊員:張敏敏 陳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