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開學該上幾年級了?咱這兒從小學到初中的全套新版教材都有,,有想看的課外書也可以告訴我,,等下次進書時買回來……”在山東濰坊諸城市密州街道十里社區(qū)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不同年級的孩子們在這里安靜地讀書學習,,還有志愿者在一旁耐心地輔導,。
每逢假期,,孩子們要預習新學年的課程,借書買書,、輔導作業(yè)成了家長們的“頭疼事”,。十里社區(qū)根據(jù)不同學段購置相應教材,并邀請返鄉(xiāng)大學生為孩子們輔導,,切實解決了家長們暑期“帶娃”難題,。
群眾小事不“小視”,十里社區(qū)優(yōu)化資源整合,,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搬進”小區(qū),,讓文明活躍在小區(qū)樓群間、居民家門口,,通過陣地,、隊伍、活動互通聯(lián)動,,實現(xiàn)文明實踐供給與群眾多元需求精準匹配,,架起黨群“連心橋”。
十里社區(qū)將群眾性文化活動作為文明實踐以文化人,、凝心聚力的重要載體,,“我們的村晚”、“七一”晚會,,每次演出,,可容納近千人的演出大廳座無虛席,演員,、觀眾都是“自己人”,,盡管演出有些稚嫩、服裝不算華美,,卻能拉近鄰里距離,、增強社區(qū)凝聚力,為基層社會治理增添了文化注腳,。
諸城市堅持以群眾所需所盼為導向,,依托黨建、綜治等資源,,構建“大數(shù)據(jù)+網格化+鐵腳板”文明實踐網格,,定崗包戶、定期入戶,、定人走訪,,列出服務項目清單,形成“群眾下單,、團隊接單、反饋評單”工作閉環(huán),讓群眾在文明實踐中唱主角,、得實惠,,推動群眾從參與者向倡導者、踐行者轉變,。
無獨有偶,。在石橋子鎮(zhèn)樓子社區(qū)西樓子網格“助老共享食堂”,老人們邊吃飯邊聊天,,現(xiàn)場其樂融融,。西樓子網格建設“西樓與你一路同行”文明實踐基地,創(chuàng)新“有房出房,、有糧出糧”眾籌模式,,發(fā)動社會公益組織、愛心慈善單位以及全體村民共建食堂,,為60歲以上老人提供免費午餐,,用一口熱乎飯,溫暖老年人的幸?!笆场惫?。
在石橋子鎮(zhèn)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六堂公益課”辦得有聲有色,,翰墨飄香的書法課,,浸潤童心的閱讀課,還有豐富多彩的美術課,、舞蹈課,、音樂課、體育課,,孩子們在這里同行成長,、互學共享,度過一個充實而愉快的假期,。石橋子鎮(zhèn)“暑期驛站充實一‘夏’”活動采用“專業(yè)社工+志愿者”的公益托管模式,,招募公益組織志愿者、愛心教師,、返鄉(xiāng)大學生等,,結合其特長和孩子興趣精準定制課程,讓孩子們暑期生活有“趣”處,、有“趣”過,。
2024年以來,諸城市因地制宜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與基層社會治理雙融共促新路子,,以文明實踐賦能基層善治善為,,打造了9處示范性城市文化社區(qū),,培育了“鄰居節(jié)”“孝德環(huán)保村莊”等一批叫得響的特色品牌。區(qū)分群眾不同年齡,、不同類別的需求,,動態(tài)更新“項目清單”,依托277處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開展經常性,、面對面、群眾喜聞樂見的文明實踐活動3000余場次,,讓文明實踐更合民需,、更貼民意,文明實踐陣地逐漸成為群眾“愿意來,、喜歡來,、經常來”的“精神加油站”。
1 條記錄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