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十月小陽春,,果然是。約聚在風和日麗的初冬暖陽里,,出諸城,,奔五蓮,。憑吊先賢仰止坊,,飽覽勝景九仙山,。
終于抵達此行的目的地:位于九仙山東南隅的丁家樓子村,。下車觀望,,好一處風水寶地,!北西兩面高聳的山體屏風一樣遮擋住冬季里凜冽肆虐的西北風,又朝陽,,必然冬暖,;東南向開闊通透,,面朝大海,夏季涼爽的風兒陣陣吹拂,,乃是避暑勝地,!東北方向毗臨的就是著名的五蓮山,盡在視野框架內(nèi),。以奇石著稱的這兩座聯(lián)袂仙山,,簡直就是放大了的假山盆景!這是我的第一印象,。作為推介,,我覺得惟有這么一說,沒有親臨過的你才可以想象它有多么耐人尋味,,極具觀賞性了,。如果親臨過,你是否有此同感共鳴呢,?
此番憑吊的先賢是明朝嘉靖四十四年進士丁惟寧,。其長子丁耀斗———明朝萬歷乙巳科進士;五子丁耀亢,,號野鶴,,《續(xù)金瓶梅》作者,皆當朝名士,。因其清廉賢達,,課讀教化,著書立說,,深受鄉(xiāng)民愛戴,,傳誦至今。位于該村東首的丁公石祠,,三開間,,除了古樸的木板門、七欞子豎條木窗戶之外,,全部是石材建成,,總共一百零八塊之多。尤其是石板覆蓋封頂,,并不滲漏雨水,堪稱奇跡,!正中是漢白玉丁公坐像,,官服冠帶,外罩大紅綢緞披風,。背后中堂,,楹聯(lián)“一部金瓶梅,,千古丁公祠?!睉乙r左右,。同行皆揖拜示敬,虔誠景仰,。四周石壁上鑲嵌著歷代碑刻,。祠前是精致小院,青磚鋪就甬路,;植翠柏,,玉蘭,果樹,,蘭草覆蓋地面,,銀杏樹上還有喜鵲安家守護。迎門矗立的石牌坊外面向下五級石階,,再下面是柵欄門口,。牌坊外面上書“仰止坊”三個斗方大字;里面則是“山高水長”,。丁公石祠掛有“山東省歷史優(yōu)秀建筑”金屬招牌,,門前立著“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碑刻。顯然貨真價實,。
橫穿過丁公后人居多的一百零八戶居民的村莊,,就來到九仙山的腳下。半山腰鮮紅色的“第一山”三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據(jù)說是蘇軾所題,。還有路邊巨石上雕鑿著的兩個并排的長方形石槽,曬太陽的老者說,,是當年蘇軾到此飲過馬的水池遺跡,。
山有圍欄封控,可能是為了消防安全,。留有便門可以進出,,我們得以進入體驗登山之樂趣。遠觀白茫茫的巖石裸露,,給人以光禿禿的感覺,。近前看到卻不盡然,那是巖石巨大擠占了空間,,成為主色調(diào)之故,。不論山谷深澗,還是峭壁慢坡,,都是山松,、橡樹,、荊條等高高矮矮的喬木、灌木叢,。連巨石的裂縫里無有半點兒泥土存在卻有干癟的植物頑強地生長,,探出枝丫宣示它的存在。滿山石塊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石疊石、石靠石,,擠擠挨挨,;絕壁處刀削斧劈狀,齊整陡立,;有的崖端伸頭探腦,,圓鼓鼓的如巨蟒;那里又像蒼鷹的尖喙彎彎,,透著猙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人驚嘆,,引人無限遐想。山勢陡峭,,曲折攀爬,,步履艱難。
返程路上,,大家依然回味無窮,。慨嘆每次出行,,都如翻書:地理的,,人文的,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的,,經(jīng)濟的,社會的……包羅萬象,,常讀常新,,開卷有益,愉悅身心,。
?。ㄗ髡呦凳凶鲄f(xié)會員)
1 條記錄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