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吉者
提到中國結,大家對它的印象還停留在春節(jié)的工藝品上,如同復制粘貼一樣方方正正紅色的菱形,,搭配兩個長長的穗子,。在多數(shù)人眼中,中國結的編織是單一的,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技法,而對于中國結的歷史由來文化內涵更是知之甚少。走進黃文靜的中國結工作室,,你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編織作品重新定義了人們對中國結的認識,中國結不僅僅是紅色的象征,,也可以是五彩斑斕的,;圖案不止平面呆板,也是立體多維,、千變萬化的,。
談笑間,黃文靜拿起一條五彩絲線,,在指尖穿梭纏繞,,挑壓抽拉,將多余的線一絲不茍抽到尾端,,一個小巧玲瓏如含苞待放的花蕾一樣的紐扣結躍然而出,。整個編織過程手法嫻熟,令人嘆為觀止,,她就是諸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繩結代表性傳承人黃文靜,,現(xiàn)任市老年大學中國結藝教師。
黃文靜回憶,,兒時,,北方的冬天,屋里的火炕上,,奶奶縫制的花棉襖上那粒粒如未綻放的小花一樣的布扣子,,神奇的手法引起她濃厚的興趣,從此種下結藝的萌芽,,融入生命的點點滴滴。經(jīng)過多年的傳承創(chuàng)新,,從最簡單的基礎學起,,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進而創(chuàng)造出超凡脫俗的結藝作品,。她的手工藝作品以精致獨特的外型,、豐富多彩的造型組合,以及傳遞文化信息,、表達人們情感等特點,,受到了非遺部門的重視并贏得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中國結的編織分“三分編,,七分調”,。所謂“調”就是調線,層層疊疊的紅線相互交叉,,多一分力或少一分力都是不可取的,,一件好的作品能給人帶來清新雅致、飄逸流暢的視覺盛宴,。這背后是“編”者堅持不懈的練習,,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勤勤懇懇的付出。一遍一遍的拆了又編,,反復嘗試,,被繩子穿梭磨出老繭的雙手,編起來“廢寢忘食,,樂而忘憂”都是最好的見證,。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結,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下去,,黃文靜通過線上直播教授編制技法,,并受聘于網(wǎng)上老年大學,線下志愿擔任市老年大學中國結藝教師,。在教授過程中,,通過圖文并茂的視頻課件穿插編織動畫,激發(fā)老年人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上細致入微地詳細示范每一個細節(jié),,課后將編織步驟制作成圖文發(fā)到群中供老年人探討研究。
堅守傳統(tǒng),,傳承創(chuàng)新,。在繼承先輩繩結編制技法的同時,黃文靜充分運用復合型藝術思維,,將中國結與布藝刺繡,、陶瓷,銅錢等工藝品相結合,,搭配起來相得益彰毫無違和感,,使繩結技藝更加生動盎然,富有文化底蘊,。另外融合南方的竹編,,兩種異曲同工之妙的編織藝術融合在一起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黃文靜善于創(chuàng)新求變,堅持與時俱進,,將新時代的題材融匯于繩結的創(chuàng)作之中,,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工具設計編制的字版系列作品充分體現(xiàn)繩結不一樣的表現(xiàn)形式,如國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建黨百年慶、中國夢等字樣,,通過非遺繩結文化,,向人們直觀地表達中華民族時代精神。
黃文靜在研究傳承繩編的同時,,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積極參與非遺公益活動,為非遺文化事業(y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2020年榮獲“中國繩結藝術高級繩編技師”榮譽稱號并志愿參加“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非遺展,、“潤竹山杯”慶祝建黨一百周年諸城非遺展,因表現(xiàn)突出,,被吸納為諸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協(xié)會會員,。此外,在“全省老年大學精品課程推廣與觀摩活動”中,,黃文靜講授的《中國結藝》榮獲二等獎,。《非遺中國結》在“濰坊好手藝”設計制作大賽中榮獲首屆入圍獎,,參賽作品引起全國各地繩編愛好者的共鳴,,紛紛編織效仿。所做中國結教程在學習強國平臺獲得“供稿之星”稱號,。作品在山東省工藝美術博覽會暨山東手造精品展獲得金獎,。作品《紅心向黨》在慶七一濰坊手造精品展獲得金獎。作品《六福呈祥》在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交流展示周“濰坊好手藝”工藝美術精品展榮獲金獎,。
黃文靜說,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只要遇到喜歡學習編織中國結的愛好者,,都會毫無保留,傾心相授,,讓非遺融入百姓生活,,讓非遺在民眾中得以傳承和發(fā)展。不為繁華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終,。繩結編織的既是藝術品,也是文化情懷,。在歷史的長河中多少傳統(tǒng)文化流逝失落,,也正是那些默默無聞的守“藝”人,撿拾之,,惜之,,愛之,視若珍寶,,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揚光大,。繩結傳承的不僅僅是技藝,也承載祖祖輩輩不畏艱險,,勇于創(chuàng)新,,對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態(tài)度。
1 條記錄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