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學(xué)文
這是一個秋日的凌晨,。天空一片漆黑,。諸城市區(qū),,超然臺下,,借著不遠處的路燈光,,我早起在這里散步,。
朦朧光色中的超然臺,,巍峨靜臥,。臺基是高大的城墻,,臺基之上的亭,、房隱沒在黎明前的黑色里,惟有城墻垛口隱約可見,。
建筑是凝固的藝術(shù),。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建筑,是一種深厚文化的物化表現(xiàn),。超然臺是什么文化的體現(xiàn),?
遙想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大文豪蘇軾由杭州太守改任密州(今諸城)太守,從生活于雕梁畫棟的江南,,轉(zhuǎn)而棲身于木椽土舍的諸城,,從流連于西子湖畔,轉(zhuǎn)而徜徉于桑麻之野,,從飽嘗魚米之美味,,轉(zhuǎn)而以杞菊粗糧果腹,其中的生活落差是巨大的,。然而據(jù)史料記載,,一年后蘇軾反而更胖了,原來的白發(fā)也變成了黑發(fā),。這其中有何奧秘,?
“超然”就是答案。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生活、對官位超然達觀,。在他看來:窮地方也罷,,富地方也罷,都是為鄉(xiāng)親做事的,;治下百姓多也好,,少也好,都要讓他們過好生活,。個人得失恰如那明月總有陰晴圓缺,,何必煩惱!
也就是在這種心境下,,這位太守重修了諸城城墻上的一座“廢臺”,,這就是超然臺。而這位超然臺重修者對生活的態(tài)度,,恰是超然文化的主要內(nèi)涵,。
超然臺可謂是一座“高大上”的臺子。蘇軾將之重修,,并為它作記,;唐宋八大家中另一位蘇家文人蘇轍為它命名,作《超然臺賦》,;命名的出處是老子《道德經(jīng)》中“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論述。
超然臺自建起來后,,又承受,、經(jīng)歷了多少風雅榮光之事。蘇軾那首著名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在此臺上一氣呵成的,。而自蘇軾之后,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登臨此臺,,南望北俯,,把酒臨風,口吐珠玉,,狼毫留句,。“超然四望”,,成為位列首席的古密州八大勝景之一,。
正是因為文人、文化的參與,,超然臺不再是一堆磚瓦泥石的集合,,而成了讓人流連思考的人文景點;不再只是一個登高望遠的平臺,,而是一座集納超然文化的高臺,。
細捋起來,超然臺所展示的超然文化,,正是中國知識分子幾千年來“安貧樂道”“用之則行,,不用則藏”等態(tài)度的寫照,它已成為山東乃至中華民族的性格,。
對這種文化,,孔子借贊揚顏回而贊揚過:“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是對生活的超然,。是啊,,用竹筐盛飯吃,用瓢舀水喝,,住在簡陋的巷子里,,卻樂在其中,這是何等超然的“賢人”,!
對這種文化,,孔子還借贊揚蘧伯玉而贊揚過:“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边@是對官位的超然,。是啊,像蘧伯玉這樣,,國家政治清明就出來做官,,為國為民建功立業(yè),政治昏暗就退居林下,,不因貪戀官位而身染不潔,,這是何等超然的“君子”。
孟子則認為,,顏回那種安貧樂道的行為,,與大禹、后稷那種不顧小家,、積極入世的行為,,在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所謂“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其實,,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正是因為有這種失意時不以己悲、樂觀超然的態(tài)度,,才有得志時轟轟烈烈,、兼濟天下的壯行。
這種文化哺育了一代代中國士人,。他們或者把官位看得很輕,,而把“仁道”看得比天重,有一種古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則止”的灑脫和堅定,;他們對艱難的境遇超然達觀,對物質(zhì)生活和地位毫不在乎,,有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總之,,他們無欲則剛,、貧賤不能移,成就了一段段大丈夫的行為佳話,。
不用從燦若群星的中國文人里擇例,,僅從諸城就能信手拈來兩個范本。諸城人竇光鼐,,乾隆皇帝的老師,他在做順天府尹時,,督導(dǎo)各村治蝗災(zāi),,一個滿族旗莊,仗著與皇上同宗同族,,硬是不把府尹的部署當回事,。竇大人的倔勁上來了,就是扒了這身官衣,,也要懲治這個皇莊,!結(jié)果治蝗順利成功,而不把官位看得很重的府尹,,也丟了原來的官位,,被降級使用。但他毫不在乎,,在新崗位上干得有聲有色,。這是發(fā)達時對得失超然的一例。
另一位諸城人王盡美,,則是窮困時超然的代表,。去參觀王盡美故居,最讓我驚嘆的是王家一貧如洗,,王盡美出生在地主家棄用的一間草屋里,。然而這個總共只有27年的生命,從沒有為一己貧窮而產(chǎn)生一絲多愁善感,,從未將眼光放在改變一己境遇上,,他超然其上,豪氣干云,,身無分文,,心憂天下,走上了改造社會,、救國救民的道路——這個年輕生命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多么讓人敬佩!
超然臺在歷史上多次毀滅、多次重建,,現(xiàn)在的超然臺是2009年重建的,,規(guī)模三倍于從前。人生超然可祈福,,人生超然才能有所作為,。
下次去諸城,還要看超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