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多馬齒莧,野生的,田野里,,溝渠邊,,小路旁,隨處可見它的身影,。它沒有挺拔的身軀,,莖葉匍匐于地,散漫地生長,,暗紅色的長莖肉滾滾的,,水意彌漫。夏秋時節(jié),,開細碎的黃花,,一枝枝一簇簇,兀自開放,,不招搖,,不搶眼。
馬齒莧分布廣泛,,不獨我家鄉(xiāng)有,,也是很多地方的家常菜蔬。汪曾祺先生是江蘇高郵人,,他在《故鄉(xiāng)的食物》中,,詳細記敘了他記憶中的馬齒莧:“我的祖母每年夏天摘肥嫩的馬齒莧,晾干,,過年時做餡包包子,。她是吃長齋的,這種包子只有她一個人吃,。我有時從她的盤子里拿一個,,蘸了香油吃,挺香,。馬齒莧有淡淡的酸味,。”
家鄉(xiāng)人吃馬齒莧從不做包子,,常見的吃法一是放肉絲清炒,,二是焯水后加蒜泥香油等佐料涼拌。母親在苦日子里煎熬過,,因此她特別會做野菜,,尤其馬齒莧,她精工細作,,又拿捏住火候,,因此做出來的馬齒莧又嫩又鮮,,味道大好,也沒有了那種淡淡的酸味,。
有年祖母感冒發(fā)燒厲害,,住進了桃園醫(yī)院,問她想吃什么,,她只是搖頭,,兩天湯水沒打牙,退了燒,,祖母的精神狀態(tài)好了許多,,不停地跟母親說想吃涼拌馬齒莧。
幸好是春天,,田埂上長滿了嫩綠的馬齒莧,,母親薅了些,回家做了一小盆,,祖母趴在床頭柜上,,吃得津津有味。她說所有野菜里面,,馬齒莧是最養(yǎng)人的,。
祖母此言不虛。馬齒莧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長命菜,。據《本草綱目》記載,,馬齒莧其葉比并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其性耐久難燥,故有長命之稱,。它有很好的藥用價值,,治癰瘡,殺諸蟲,,破痃癖,,止消渴。
很多人都喜歡吃馬齒莧,。馬齒莧分布甚廣,,田間地角都可以找到。如果不愿遠足,,城市的集貿市場上也有賣,,擇得很干凈,一捆捆用尼龍繩捆扎著,,鮮枝旺葉,價格也不貴。油膩食物吃多了,,來一盤馬齒莧爽爽口,,也不失一種明智的選擇。
有人家把馬齒莧養(yǎng)在花盆里,,置于陽臺上,,平日里觀賞,高興了掐一些做菜打牙祭,,挺好,。馬齒莧很脆,一折便斷,,斷口處滲出細密的水珠,。
馬齒莧有很強的生命力,薅一棵扔到地邊上,,只要見點水分,,它又活了,努力地扎根,,汲取養(yǎng)分,,一心一意地生長,開枝展葉,,成為肥嘟嘟的一大棵,。
馬齒莧為什么這么耐活?母親說,,因為太陽不曬馬齒莧啊,。據說遠古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大地烤焦了,,莊稼枯萎了,人們在滾滾熱浪里無法生活,。上帝為了拯救人類,,派后羿前來射日,后羿追著太陽射殺的時候,,有個太陽迅速地鉆到了馬齒莧的葉子底下,,因此躲過一劫。九顆太陽全部被射殺后,,后羿回了天宮,,馬齒莧底下的太陽又悄悄回到了天上,也就是今天這顆太陽,,但它從此不曬馬齒莧了,,馬齒莧見水就活,,見風就長,皮實得可愛,。
馬齒莧有著良好的生長習性:隨遇而安,。它的種子很小,針鼻似的,,黑色,,風一吹,就到處跑,,跑哪兒就在哪兒安家落戶,,來年得了雨露滋潤,就有一大片鮮鮮嫩嫩的馬齒莧了,。
馬齒莧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是永遠也吃不完的美味佳肴。
(作者系山東省作協(xié)會員)
1 條記錄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