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敬友
自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地名就成為人類交往的產(chǎn)物,,所以,,地名也就成為了一種社會現(xiàn)象,。無論山水、城市村莊,,地名(域名)不僅具有定位,、范圍之功能,也具有穿越時空的記憶功能,。它是一種文化符號,,與人類社會的各種活動緊密相連,有的甚至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具有鮮明的人文印記。這是祖先留傳下來的一份特殊的文化遺產(chǎn),。一個有深厚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地名(無論城市,、山水村寨或建筑、街道),,會隨著歷史的演進不斷擴展,、豐富,并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地名不僅是一種特殊的人文記憶,,更是一段歷史,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貫穿著文化記憶,,是一種文明行為,自然會成為這個地方的驕傲和自豪,,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提升百姓的文化素養(yǎng),、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地名功能是很強大的,,它除了表示城市,、鄉(xiāng)村、河流,、山脈,、建筑、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外,,還蘊涵著命名時所賦予的地理、歷史,、社會,、政治、人類活動痕跡等大量信息,。所以,,地名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生活的重大意義,如地圖的標稱,、通信,、郵寄等。地名既是研究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也是一個地方歷史的“活化石”,,同時,還可以作為旅游資源,,吸引游客旅游,、考察、考證等文化活動,,能帶動一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地名能夠反映當(dāng)?shù)氐臍v史與文化特征,循著地名,,人們可以探尋到當(dāng)?shù)氐孛臍v史淵源和其中的故事,。留住并使用老地名,保護歷史記憶,,保護地方文化符號,,是需要我們認真對待的問題。
地名具有傳承性,,也具有演進性,,那些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傳承的地名,一般不宜改變。有些雖然改了,,緣由一定是多方面的,,一是可能賦予了其新的內(nèi)涵,更可能是由筆誤或省事逐漸約定俗成造成的,,也有的是作為文化紀事的書籍,、文章編寫人不了解或誤釋了地方文化淵源,率性而為以致傳播造成的,。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靈魂,。大到國家小到村寨,名山大川,,甚至一條小河,、一個小小的高埠,一座建筑,,一條街道,,都有它的名稱來源。經(jīng)過歷史的傳承演進,,這些地名就折射出歷史演進的深刻痕跡,,會承載著值得人們重視的歷史文化信息。如果是影響不大的,、不具有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傳承的地名,因為一時的失誤,、或假借或同音字等造成了名稱的更替,,并已經(jīng)約定俗成地被接受,也就罷了,。因它畢竟不是深涉地方重要文化的淵源,。如舜王街道的大榮村,原名“營子”或“營里”,。傳說楚漢相爭時韓信濰水囊沙筑壩攔水,,在此擊殺楚國大將龍且,成就了“濰水之戰(zhàn)”這一典型戰(zhàn)例,。戰(zhàn)前,韓信就在此一帶駐扎,,這里是他的營寨,,后有人在此居住,因稱“大營”或“營子”?,F(xiàn)在的“大榮”村名,,系上世紀中期刻公章時,誤將“大營”錯刻為“大榮”。還有百尺河鎮(zhèn)市泊子村,,該村本以廟和地貌取村名“寺埠”,。清中期,村名寫“市埠莊”,,抗戰(zhàn)時期,,日偽政權(quán)給該村刻了個印章,將村名刻為“市泊子”,。從此村名寫作“市泊子”,。這種誤傳以及更替,在諸城村名演進中確有不少,,如居住在盧河流域的一些村莊,,過去都寫“xx盧河”,現(xiàn)在有的寫作“瀘”或“蘆”,,從盧河本源上說都是不正確的,。還有昌城鎮(zhèn)的楊義莊以及林家村鎮(zhèn)的瑯古堯村,亦是這種情況,。
瑯古堯村原來的稱謂是“瑯琊古窯”,。“瑯琊古窯”這個村名在全國具有“專名”,,它不同于用其他方式命名的村莊具有通用性,。村名“瑯琊古窯”與秦人興建瑯琊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它蘊含著秦人興建瑯琊臺時的某些地理,、歷史,、人文信息,也折射出這一帶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特色,。從這層意義而言,,瑯琊古窯是個極富歷史韻味和風(fēng)情的地名,也是個非常值得后人品味,、遐想和研究的不宜改變稱謂的地名?,樼鸸鸥G這個村名,為研究秦始皇巡行這一地區(qū)和興建瑯琊臺以及周圍的地理環(huán)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它應(yīng)屬于諸城地方文化寶藏的范疇,,因而也是諸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組成部分。現(xiàn)寫為“瑯古堯”,,這一變化,,雖然簡化、上口,、易記,,實際上卻割裂了與歷史的聯(lián)系,喪失了原有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特色,成了純粹的字面形式,。
還有近些年來一直存在爭議的“盧山”“盧河”之名,。盧山原稱故山,又稱橫山,,漢代諸城東有縣稱“橫縣”,。“所謂橫,、故山者,,山本名橫山,縣因山以受氏”,。后世改稱盧山,,系因秦朝博士盧敖奉召到海中求仙藥不果,為避始皇之加害,,遁于此山中的一個山洞里,,避而不出,后人為紀念盧敖,,山以之得名“盧山”,。清《山東通志·仙釋傳》云:“盧敖,始皇時為博士,,詔采藥海中,,東至合丘(漢之橫縣,今盧山北一帶),,見一石洞,,洞口如斗,遂匿不出,,辟谷導(dǎo)引,,世謂之休糧洞”。盧山以盧敖得名,,盧水則因古籍記載盧河發(fā)源于盧山而名,。盧山是人文之山,盧河是人文之河,?!端?jīng)注》《太平寰宇記》《齊乘》等典籍中,均稱盧河(水),、盧山,。明萬歷《諸城縣志》、清乾隆《諸城縣志》中都依此稱,。如明萬歷《諸城縣志·卷二》記載:“盧山,縣治東南三十里,相傳秦博士盧敖遁此,,故名”,;又載“盧水,盧水河出縣治東南二十五里橫縣故山,,世謂之盧山也”,。清乾隆《諸城縣志》因之。現(xiàn)在,,雖然有些書籍甚至地圖上寫(印)為蘆山,,用了但不能說明就是正確。1993年的《諸城水利志》中,,山寫作“盧山”,,盧河卻寫為“蘆河”。后來出版的兩部《諸城市志》也因襲了這兩個名稱,,這個“蘆”字系誤用,,只是審稿中的一時失誤,并非有意引用,。
在地名上造成的這些誤用誤傳,,以致產(chǎn)生歧義,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是在書寫使用(尤其公文)地名的人沒有深入探究,、查詢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僅憑想當(dāng)然就用在了材料里,,甚至上報到政府,,從而造成了誤用和錯用。
地名是歷史發(fā)展,、社會進步,、文化傳承的一個縮影,某種程度上見證著歷史發(fā)展的曲折和榮耀,,也蘊含著地方文化的某些重要歷史信息,,我們在使用這些地名時,應(yīng)加強對包括特色地名在內(nèi)的村莊,、山脈,、河流、建筑等具有傳統(tǒng)文化淵源事物的保護傳承力度,,盡力維護好地方文化的多樣性和特色,,為后人保留和傳遞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精髓,無疑,,這對地方文化的挖掘,、發(fā)展,、繁榮是極其有益的。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和崇拜,,就是因為我們的先人把它代代相傳,脈絡(luò)不斷,,歷久彌新,,得以弘揚。
事實上,,許多的歷史典籍內(nèi)也都存在不同的文字失誤,,這很正常,重要的是那些想搞或正在搞地方文化研究,、挖掘,、宣傳的人,要從中辨別這些失誤,,查詢資料,,追根求源,深入研究和了解,,糾而正之,,不致使具有傳統(tǒng)文化的地名、專名之內(nèi)涵產(chǎn)生歧義,,才是搞地方文化人的責(zé)任,,也是上對祖宗、下對后人的正確做法,。不能因為某一種書籍或政府文件里誤(定)用了地名,,就循著錯用,否則就是以訛傳訛,,割裂了歷史傳統(tǒng)文化文脈,,造成對地方歷史文化的不負責(zé)任,若如此錯下去,,難以對祖宗和后輩有所交代,。
(作者系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會理事,,諸城市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
1 條記錄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