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沛池
臨近春節(jié),,總愛回憶小時候過年的情景,。那些情景里,洋溢著太多迎年慶年的喜樂,,再次溫暖著心靈深處,。
那個年代,受經(jīng)濟(jì)條件限制,,加之物資稀缺,,過年的物品,能自己動手準(zhǔn)備,,就不到集市上購買,。年,既過得節(jié)儉,,又歡歡喜喜,。每到春節(jié)前的那些日子,我們家的大人孩子一齊忙年,,各人施展“拿手活兒”,。
寫春聯(lián),,是父親的強(qiáng)項。父親不僅要寫自己家的對聯(lián),,還要為村里許多人家書寫,。一進(jìn)臘月,就有人把紅紙送到我家,,過了小年,,父親更加忙乎起來。唯一的火炕上,,母親在那邊做饅頭包包子,,父親在這邊裁紅紙寫對子,忙年的氛圍格外濃厚,。寫好的對聯(lián)晾在各個房間,,到處飄著墨香,包子餡里都有了墨汁味兒,。父親為別人忙得不停閑,,從無怨言,他覺得,,利用自己的特長,,能為鄉(xiāng)鄰們干點事兒,也是快慰的,。正月初一,,我們走街串巷給長輩拜年,看到父親寫的對聯(lián),,心里也是滿滿的自豪感,。
父親忙于寫對聯(lián),家里的活兒就干得少了,。母親除了蒸面食外,,還要親手烤燒肉、熬肉凍,、做豆腐,。母親烤的燒肉熬的雞凍,是地道的古法味兒,,從年初吃到正月十五也吃不夠,。母親做的大豆腐,結(jié)實但不失柔嫩,。每次做完豆腐,,趁著熱乎勁兒,割下一塊,全家人蘸著蒜泥吃得過癮,。母親的油煎豆腐更是一絕,,把豆腐切成比粉筆略粗的條狀,放入大鍋里慢煎,,火候一到,,即快速盛出,黃燦燦嫩滋滋的,,直叫人垂涎,。正月里,大姥爺來家,,不吃肉魚,,專吃母親煎的大豆腐,大姥娘笑稱大姥爺是天生的“莊戶肚子”,。
每年,,我們把屋子里的塵灰清掃完畢后,要用報紙糊墻,、糊頂棚,,還要把糊貼一新的房間裝點一番。買上幾張年畫仍不夠喜慶,,姐姐們就用彩紙剪制一些大大的花朵固定于墻上,,花紅葉綠,很是俊美,。二姐不知從哪里學(xué)來“蠟梅”的制作方法,,我們姐弟都跟著學(xué)會。把積攢的紅蠟燭燃燒后流淌的蠟液凝固體再次熔化,,用聚攏成梅朵狀的手指尖或深或淺地蘸一下,,再放入涼水中冷卻,“梅朵”即與手指分離,。最后折一塊荊棘樹枝,把大大小小的梅朵穿入棘針,,一枝栩栩如生的梅花便在室內(nèi)綻放,。一進(jìn)房門,花團(tuán)錦簇,,流光溢彩,,像是春天提前潛入了農(nóng)家,令人沉沉醉醉,。
時過境遷,,現(xiàn)在家家戶戶經(jīng)濟(jì)寬裕,一切物資隨處可買,人們自己動手備制的年貨也逐漸減少,。雖然吃的用的應(yīng)有盡有,,但是,感覺年味淡了許多,。
(作者系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