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在諸城的文史古跡中,教堂的地位比較奇特,。初一看,,它的名聲既不響亮,光彩也不耀眼,。但是,,如果細細尋訪,就會發(fā)現(xiàn)它是多重文化經(jīng)絡的交匯地,。
這座老教堂坐落于繁華的諸城市中心,,位于煙草公司城區(qū)基層服務站的院子里,北面是興華路,西邊靠近府前街,。
這座建筑,,見證了世事滄桑,也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與發(fā)展,。
史料記載:諸城天主教堂是20世紀初,,瑞士傳教士福萊納德麥濕主持修建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30年代末有神甫2人:德國人毛思德和呂修禮,。另有傳教士13人,教徒136人,。
教堂擴建于民國二十九年(1940),。《諸城文化志》上記載:“天主教堂的大門終日緊閉,,內(nèi)情外人很少知曉,,教規(guī)森嚴,儀式繁多,,組織嚴密,。教會發(fā)展教徒多以上層人物為對象。1945年諸城解放,,人民政府于1946年將德國神甫驅(qū)逐出境,,教徒紛紛退教,教會活動終止”,。
這里是我每天上班的必經(jīng)之地,。我每次都懷著虔誠之心與它見面,雖然我不信奉天主教,。
今天,,我就這樣靜靜地站在教堂前,近距離感觸這座堅如磐石的教堂,。撫摸著這座百年建筑的外墻,,我心里已然產(chǎn)生了一種特別的感覺。
緩緩抬眼望去,,這是一座極具異域風情的建筑,,建筑輪廓宏偉,古典而又神秘,。
教堂占地面積約450平方米,,高約11米,主體為青磚砌筑,。教堂兩面是山墻和高大的拱型穹頂,,它的外形像城堡,堅固、沉重,,顯示著教會曾經(jīng)的威權,。半圓形的大拱門整日緊閉,盡顯神秘,。
教堂分上下兩層,,共38個房間。每個房間都有一個拱形的窗戶,,這種拱形結構是用青磚以扇形樣式來砌筑,,美觀實用。如今窗戶的木制框架已經(jīng)接近腐朽,,最初窗戶上那些彩色玻璃已經(jīng)找不到半點痕跡,,取而代之的是普通的玻璃和勉強用來遮風擋雨的薄膜。屋頂主要為青瓦覆蓋,,部分地方也補上了一些現(xiàn)代的紅瓦,,墻壁與混凝土結構的墻裙也因年代久遠,已有多處破損,。教堂不對外開放,,所以我們沒法看到內(nèi)部結構。教堂建筑整體保持簡潔流暢的風格,,孑然獨立于現(xiàn)代建筑群中,。
教堂南邊墻壁顯得更加蒼老,因為正面被辦公樓遮擋,,這里極少見到陽光,,從地面往上還有高約半米的青苔附著在墻皮上。
沿著南邊墻壁向西看去,,是教堂西山墻,。這里有一處耳房,拾級而上,,便看到有兩個窗戶,,已被磚頭封起,一個拱形側門也是緊閉著,。
教堂墻壁上有多處大小不等的窟窿,,那是炮彈的彈孔,據(jù)說是1945年解放諸城時留下的痕跡,。最大的彈孔位于東山墻大門正上方,,現(xiàn)在能看到一個一米見方的大五角星痕跡,那是文革期間為了遮擋這個彈孔,,用鐵皮做了個很大的紅色五角星擋在這里,。教堂頂上的木制十字架也換成了避雷針,。
現(xiàn)在,教堂旁邊有一塊石碑,,是當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2012年來到這里,為紀念其外祖父王以成在教堂犧牲而立,。碑文云:“紀念我的外祖父,,為了實現(xiàn)他的理想,在這里犧牲了生命,?!笔牧硪幻妫涊d著這座教堂的發(fā)展史,。
時光荏苒,,教堂歷經(jīng)百年滄桑。它以獨特的方式,,留存下了關于諸城這座城市的故事,給我們帶來心靈的震撼,,也帶來心靈的思考,。
(作者系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會會員,、諸城行志愿者)
1 條記錄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