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戰(zhàn)略高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視化教育行為,,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保障每個兒童的健康成長作出的重大決策。實施“雙減”政策,,不僅是對我國教育格局的重大調整,,更是教育觀念的大變革。
一是對公益屬性的堅守,?;A教育不是生意,是國家必須提供的公共產品,,不能讓資本肆意橫行,。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校外培訓機構,,都必須堅持教育的公益屬性,,不能把“良心的事業(yè)”,變?yōu)椤爸鹄漠a業(yè)”,,更不能成為一些人逐利的工具,。從維護公平正義的角度來講,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教育不能成為奢侈品,,更不能讓優(yōu)質教育成為少數有錢人的“專利”。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著力構建優(yōu)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實施“雙減”政策,是黨和政府堅持教育事業(yè)公益性,,著力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制止逐利性教育行為,促進教育公平的重大舉措,。
二是對教育觀念的糾偏,。我國中小學教育受到應試教育的嚴重干擾,帶來了一系列教育觀念的扭曲,。實施“雙減”政策,,從本質上說,是對一系列教育觀念的糾偏,。第一,,糾正育人初心之偏。教育的本質是立德樹人,,不是應試競爭的“跑馬場”,。要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凝聚共識,尊重兒童的休息權,、健康權,,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yè)和校外培訓負擔,走出“短視化,、功利化”教育的困境,,從根本上守住兒童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底線,否則,,教育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價值,。第二,糾正違規(guī)競爭之偏,。不少地方,、不少學校、不少家庭,,為了在升學競爭中搶得先機,,堅信所謂“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各種違法違規(guī)教育行為大行其道,。如果這種受極端功利的應試教育驅動的各種違法違規(guī)辦學行為得不到有效制止,,整個教育就不可能走出內卷化的“劇場效應”和“囚徒困境”。實施“雙減”政策,,就是依法依規(guī)治教,,恢復和重建良好教育生態(tài)。第三,,糾正超前學習之偏,。學校教育是專門的教育機構,,承擔著國家培養(yǎng)和教育下一代的公共職責,而校外教育則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遺憾的是,,當下的校外教育儼然成為了學校教育的另外一個實施主體。各種培訓機構實施“超前學習”“超標學習”,,成為贏得客戶的不二法門,。有位小學五年級的數學教師,在暑期放假前問四年級的學生沒有學過五年級上學期數學的請舉手,,結果只有3個學生舉起了手,;問已學過五年級下學期數學的請舉手,結果有一半的學生舉起了手,。這種校外培訓危害有三:增加學生學習負擔,,影響教師正常教學,危害學生的學習興趣,。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這種超前教育嚴重惡化了教育生態(tài),。實施“雙減”政策,從根本上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的職能,,構建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互相補充,、協調育人新格局。第四,,糾正負擔過重之偏。由于短視化,、功利化應試教育的驅動,,中小學教育圍繞升學考試科目,大量增加學生的上課,、作業(yè),、考試和校外學科培訓時間,導致學生單一的考試升學負擔日益沉重,,學生的學習生活日趨單調,,既破壞了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生態(tài),又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習,、生活質量,。
實施“雙減”政策,要調整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結構,,既要做好減輕學生過重作業(yè)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減法”,,又要做好促進兒童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的“加法”,。
三是對教育規(guī)律再認識,。功利化,、短視化的中小學教育,相信“時間+汗水”,,不尊重教育規(guī)律,,不相信教育科學。實施“雙減”政策,,是對教育規(guī)律的回歸,。第一,堅持全面發(fā)展規(guī)律,?!皽p負”從根本上說,是要優(yōu)化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改變單一的應試教育局面,,保障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這本身既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一項高中教育質量監(jiān)測結果表明,喜歡體育藝術的學生比不喜歡體育藝術的學生學業(yè)成績平均高40分,。第二,,堅持身心和諧發(fā)展規(guī)律。現在,,不少家長源于對子女未來教育前景的不確定性,,患上了嚴重的“教育焦慮癥”,導致了中小學生的過度教育,,其重要表現就是通過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以增加對未來所謂優(yōu)質教育追求的安全感。這種過度教育不僅違背教育規(guī)律,、危害兒童的身心健康,,甚至以犧牲孩子身心健康為代價。第三,,堅持知行合一規(guī)律,。中小學生的學習,不僅需要掌握書本知識,,更需要通過實踐活動,,促進其智慧的發(fā)展。實施“雙減”政策,,必須調整中小學的教育活動結構,,在減少大量單調、重復,、低效的知識學習負擔的同時,,著力加強學生的綜合實踐教育,。第四,堅持因材施教規(guī)律,。實施“雙減”政策,,必須優(yōu)化課內外教育結構,在滿足學生教育需求側上下功夫,。中央要求“鼓勵支持學校開展各種課后育人活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這里,,必須科學定位和整體優(yōu)化學校教育課程育人體系和學校課后育人體系的關系,。如果說,學校課程育人體系以實施國家課程標準,、著力提高國家規(guī)定的必修基礎課程實施質量的話,,那么,學校課后育人體系則應立足于滿足學生個性化,、差別化,、實踐性學習需求,滿足學生“作業(yè),、實踐,、扶弱、特長”等多樣化學習與發(fā)展需求,。這兩個體系,,一個致力于保障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共同基礎,一個致力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綜合素養(yǎng)的培育,。
(來源:《中國教育報》,,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教授,,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1 條記錄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