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洪喜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下雨天在農村是看不到有人披雨衣的,,當時,蓑衣是鄉(xiāng)下人唯一能用得上的防雨工具,。事實上,,蓑衣的功能和作用遠不止是防雨,社員下地勞作,,披上它既能避免烈日暴曬,,又能防止蚊蟲叮咬,還能在地頭歇息或者樹下納涼時當作地毯,。
那歲月,,幾乎所有的農民都“一窮二白”,家里有個小錢柜也只是個擺設,,里面放的不是欠債的條子,,就是賒賬的單子,偶爾有兩毛錢,,也是大人從嘴里省出來,,留著給孩子交學費用的,哪里有閑錢買蓑衣,?
當時,,一個蓑衣雖說只有兩塊來錢,放在今天不夠買個草帽的,,擺在誰家的消費餐桌上,,都是小菜一碟,。可是在那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八瓣花的窮年代,,一個不怎么沉的蓑衣,卻能壓得好多人直不起腰來,。
俺家人口多勞力少,,生活格外困難,平日沒收入,,靠賣雞蛋那點錢不夠打油買鹽的,。家庭成員買個“葦笠”戴都得排隊挨號。先給父親買,,再給姐姐買,,最后才輪到我。那時,,一個戶買件蓑衣,,其難度不亞于今天買部小轎車。
后來,,隊里借款給大家買蓑衣,,每戶僅限一件,俺家那件,,理所當然得披在露天作業(yè)最多的父親身上,。其他人外出,有個“葦笠”戴在頭上就不錯了,。遇上風雨交加,,那沒法子,盡著淋唄,。
我十二歲那年,,生產(chǎn)隊的“三自一包”之風吹進我家一頭大黃牛。就是這頭牛硬把我從學校的課桌凳上拽回了家,,充當它的“傭人”,。一天到晚,伺候它吃,,伺候它喝,,還得時不時地為它“趕欄”“墊欄”。
在牛棚干活,,我最愁下雨天,。一是光著腳丫子進牛棚,屎尿和成的泥,,踩到哪里也覺得很窩囊,。二是家里沒它吃的,,得陪著它到荒郊野外,填飽它的大肚子,。牛仗著厚厚的皮毛,,又為了吃,下雨它不在乎,。我可不行,,赤腳光背的,僅靠一個破“葦笠”遮雨基本不起作用,,瞬間就被雨淋成落湯雞了,。
每次回家,看到我渾身上下濕漉漉的狼狽相,,不太懂事的弟弟妹妹常拿我發(fā)笑,。哪知此時父母的心,比刀子剜心還難受,。尤其母親,,每次看見我從雨中歸來,兩個眼窩里總是淚汪汪的,。父親曾多次說把蓑衣給我披,,只可惜蓑衣太大,我個頭小,,沒法披,。母親東跑西竄,想給我買個小一點的蓑衣,,可是哪里也沒有賣小孩披的這種,。
說來也巧,前鄰大我兩歲的張哥,,跟我一個情況,。上有父母、姐姐,,家里也添了一個累贅———牛,。雨天放牛,也是光著身子盡著淋,。我倆真像一棵秧上的兩個苦瓜,,滋味一樣。
一天,,談起自結蓑衣之事,,我倆一拍即合:一不牽扯集體,二不難為父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哪知道我們兩個想結蓑衣的事,就像一陣風,,一夜之間刮遍了全村:“大人都不會,,兩個小孩伢子,還想結蓑衣,?看把他倆能的,。”說這話的人,,壓根就不相信,倆小放牛的還能結出蓑衣來,。俺兩家的大人也勸我倆:結蓑衣可不是想結就結的事,,太難了。好結的話,,咱莊咋沒人結,?趁早算了,別打不著黃鼠狼倒惹一身臊,。
真沒想到,,學著結蓑衣還會遇到這么些阻力。決心已定的我和張哥,,只是出上耳朵聽,,并沒因此而灰心喪氣。沒有專用蓑衣草,,就用當?shù)氐拿┎莺腿獠荽?。本莊沒人教,就到外村拜師傅,。在實際結編中,,再遇到什么難題,就找個破蓑衣當教材,,邊拆邊看邊模仿,。也沒費太多周折,便掌握了結蓑衣的全部要領,。
當我倆把結好的蓑衣拿到外面亮相于大家眼前時,,震撼了整個村莊的村民。大家的呼聲,、贊嘆聲不絕于耳,。很快,我倆由人們的嗤笑對象,一躍成為學習的榜樣,。
說起結蓑衣,,特別要感謝鄰村高家莊的高大爺。
當年,,我們供銷社賣的蓑衣,,都是從南方購進的。甭說俺莊,,就是全縣,,乃至整個山東,大概也不生產(chǎn)這玩意,。因為俺們這一帶不產(chǎn)蓑衣草,。無米下鍋,咋能熬出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話雖有哲理,卻也不盡為然,。我們打聽著,,西邊高家莊有個高大爺,自己結過不少蓑衣,,他就沒用過蓑衣草,。那他用什么結的,怎么結的,?我和張哥就去找他解開這個謎,。
一天中午,我和張哥頂著烈日直奔高家莊高大爺家,。不巧的是,,頭次去,高大爺趕集未歸,,二番去,,高大爺探親沒回。我們只好學習劉備,,“三顧茅廬”,。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三次去,,終于碰到老人在家,。正在午睡的高大爺一聽兩個小孩叫門,迅速下了炕,,快步走到大門口,,像迎接老朋友一般把我們兩個陌生的孩子領進了屋,。
待我們說明來意后,高大爺當即表態(tài):“這事好辦,,現(xiàn)在我就教你們,。”說完,,他立馬找出一個自己結的蓑衣和一把茅草,,先將結蓑衣的全過程作了一遍演示,然后,,手把手教我倆反復操作絮草,、打領、結扣,、編邊,、封底等各個步驟,直至基本學會為止,。
大熱的天,,連續(xù)一兩個鐘頭手把手教我們結蓑衣,累得高大爺滿頭大汗,,把我倆感動得不知說什么好。
臨走,,高大爺用一串樂呵呵的笑聲,,把我倆送出門外。都說“求人做事,,低三下四”,。我們這次拜師學技,可不是這樣,,高老師傅一點也沒有慢待我們,,我和張哥反倒受到很高的禮遇和尊重。
過年的時候,,我和張哥為表感恩之心,,到門市部用瓜干換了一桶白酒,稱了兩斤茉莉花茶,,專程去給高大爺拜年,。誰知到他家一看,物是人非,,不見了高大爺?shù)纳碛?。房屋的新主人笑著說,倆月以前他一家就闖關東去了,。一聽這話,,我倆的心頓時涼了半截,只好無精打采,掃興而回,。
原來曾認為,,俺這里之所以很少有人結蓑衣,是沒有原材料所致,。從高大爺家回來后我們才知道,,南方用的蓑衣草,我們這里確實不產(chǎn),,不過茅草和三菱草也是結蓑衣的好材料,,俺莊坡里,多得是茅草和三菱草,。
我們用茅草結蓑衣,,最愛用谷子地里長出來的,葉片長而寬,,結蓑衣好使,。下過大雨后,我就走進齊腰深的谷子地里,,一棵一棵將茅草連根拔出帶回家,,葉片曬干結蓑衣,根須用鍘刀切碎喂牛,。
同樣是蓑衣,,自己結的披在身上,那感覺比花錢買的好多了,,自豪,,氣派,爽心,,勵志,,早把因在水中拔三菱草被水蛭咬得鮮血直流、谷子地里拔茅草被葉片劃得渾身癢癢的事了,。過后,,為了結蓑衣,明知泥里水里草叢里,,埋伏著很多“殺手”,,但我還是一而再地往里沖。
兒時那些年,,我結蓑衣的勁頭一直很高,,哪年也得結三五個,多時,,一個夏季能結七八個,。自家能下地干活的,,人均發(fā)一個,剩余的,,無償送給親戚朋友,。有句老話說得好:“饑了送一口,強起不餓送十斗”,。拿到今天,,蓑衣扔在路上也沒人拾,可那時,,窮得啥都缺,,送上一個蓑衣,就能把親朋好友感動得夸我好幾年,。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再從充滿情趣的陳芝麻、爛谷子堆里挑出結蓑衣的往事,,對著高倍望遠鏡仔細一瞧,,嘿!以小見大,,居然又看到了閃爍在“勤儉建國,、勤儉持家和勤儉辦一切事業(yè)”中的光輝思想。
(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臧克家詩歌研究會副會長)
1 條記錄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