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少玉
去年端午節(jié)的時候,在城里工作的兒子打電話說,,他那里有事,,端午節(jié)就不回來過了,讓他媽媽給留著粽子和雞蛋,。我抱怨兒子只知道吃端午節(jié)的美食,,卻沒有過端午節(jié)的儀式感。
提到端午節(jié)的儀式感,,我想起了姥姥在世時我家過端午節(jié)時的那種濃厚氛圍來,。
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要吃粽子,、掛艾草,、戴五絲等。端午前,,姥姥向我母親發(fā)號施令:嫚呀,,得上山采粽葉了。母親說:娘,,不急,。采早了葉子小。姥姥反駁:早采早好,。
家鄉(xiāng)的粽葉,,就是山上的槲葉,它長在槲葉樹上,。槲葉樹是一種灌木叢,,葉子約五六寸大,有濃郁的清香。在我心目中,,用槲葉包的粽子,,才是真正的粽子。我在外地吃過不少粽子,,都是用葦葉,、竹葉、荷葉還有玉米皮包成的角粽,、筒粽,、方粽等,那味道與家鄉(xiāng)的粽子不可同日而語,。
姥姥算計著日子,,不斷地催母親去西山采粽葉。等母親采回家,,姥姥又絮絮叨叨地作指導,,母親總是說:我知道??墒抢牙岩琅f堅持不懈,,不厭其煩地囑咐母親要怎樣怎樣……在姥姥不斷的絮叨中,母親把槲葉晾干,,去掉了槲葉的生澀氣,。在端午節(jié)的頭天晚上,姥姥讓母親把粽葉用開水燙了,,又放在涼水里泡了一夜,,第二天,粽葉便柔柔軟軟了,。第二天一早起來,,姥姥和我們一起動手,慢慢搓洗粽葉,。我們一手拿一個葉片,,讓葉片面對面,“滋滋滋”地搓兩下,,再背對背,,又“滋滋滋”地搓兩下,最后用水沖一沖,,就干凈了,。洗完粽葉,就輪到粽餡了,。那時候窮,,黃米珍貴稀罕,,所以黃米粽就包得少,很多家庭要用一些廉價的高粱米做粽餡,。包粽子前,,要把脫殼的高粱米或黃米放在水里泡一夜,然后才能用,。包粽子時,,母親和姐姐同時下手,一人包一扇,。姥姥坐在旁邊高高興興地陪著說話,。母親和姐姐每人先取二三片槲葉,攤在手上,,從泡米的盆里撈一把米,,米中加上了一些紅棗、大豆,、紅豆,,放在粽葉上攤勻,把粽葉剩余部分折疊過來,,包成長方形,,大約一寸多厚,五寸來長,。再把兩扇合在一起,用泡好的稻草扎結(jié)實,,一捆粽子就包成了,。
把盆里的米包完后,粽子就要下鍋煮了,。姥姥從大盆里拿著粽子遞給母親,,母親接過來一排排地放進八印鍋里,再放上洗好的雞蛋,、鴨蛋,,添上水,蓋好鍋蓋,。在鍋灶里點燃柴禾,,大約煮五六個小時,那槲葉的香味就飄散出來,,味道越來越濃,,溢滿了院子、胡同,,最后,,整個村莊的空氣里都彌漫著那醉人的粽子味,。我們急著要吃粽子,姥姥算計著時間,,說:“別急,,別急!火候不到粽子不好吃,,再等一等,。”粽子終于煮熟了,,我小心翼翼地扒開粽葉,,用筷子夾一塊香甜的粽肉,吹一吹,,蘸上紅糖,,填到姥姥沒剩幾顆牙齒的嘴里,姥姥高興地咀嚼著粽子,,連聲說:好吃,!好吃!她那白皙的臉龐綻開了幸福的笑容,,像一朵白玉蘭,。全家人美滋滋地吃著粽子,那粘粘的,、香香的,、甜甜的味道,把我們的心都潤酥了,。
過端午這一天,,姥姥神清氣爽,精神特別足,,對節(jié)日的程序很講究,。天還不亮,她就靠近炕沿坐著,,抻著頭,,把她那清脆的聲音穿過明間,送到東間,,喊醒了在東間睡覺的父親:孩子他大,,快起來吧!趁太陽還沒出來,,去拔兩把艾草,,掛在大門框上,除瘟驅(qū)邪,!父親答應(yīng)著,,穿好衣服,,就去小洼樹林里拔艾草去了。我小時候覺得這些端午節(jié)儀式神神秘秘的,,為什么掛艾草還能除瘟驅(qū)邪,?長大了才知道,到了農(nóng)歷五月,,暑熱將至,,正是瘟疫、瘴癘易發(fā)之際,,艾草氣味濃烈,,有驅(qū)趕蚊蟲、凈化空氣的作用,。
端午節(jié)讓姥姥極為重視的儀式還有一個,,那就是給我們戴五絲。姥姥讓父親去拔艾草了,,然后又安排母親給我們拴五絲,。趁著我們還在睡覺,姥姥讓母親在我們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上五色線,因為系線時,,要禁忌兒童開口說話,。戴上了五色線,就不能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姥姥說,,戴五色線的孩子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戴完了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這小小的五絲戴在我的手上,,感覺沉甸甸的,,生怕弄掉了招致災(zāi)難。小伙伴們都戴著五絲在大街上炫耀,,伸出手臂,,比比誰的五絲顏色更好看,樣子更漂亮,。
姥姥去世后,,我家的端午節(jié)漸漸失去了姥姥在世時的氣氛,。父親不去小洼樹林里拔艾草了,母親也淡忘了給我們戴五絲,。沒有姥姥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似乎也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ㄗ髡呦禐H坊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
1 條記錄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