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即臘八節(jié),,俗稱“臘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tǒng),,一些地區(qū)有喝臘八粥的習(xí)俗。俗語有云,“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jié)是過年開始的標志。
臘八的起源
關(guān)于臘八起源的故事有4個,。1,、話說當年朱元璋在牢中受難,饑寒交迫的朱元璋在地里扒出稻,、黍,、麥、黃豆等食物在鍋里燉了吃,,這些東西救了朱元璋的命,。后來朱元璋成了明朝皇帝,為了紀念他在牢中的日子,,就把那天定為臘八節(jié),,習(xí)俗就是吃五谷雜糧煮成的粥,美名曰:臘八粥,!
2,、臘八節(jié)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后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3、源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帶兵進入朱仙鎮(zhèn),,當時正是嚴寒的冬季,岳家軍饑寒交迫,,體力不支,,百姓相繼送來五谷雜糧給將士們吃,,岳家軍把百姓送的雜糧煮了吃了,大敗金軍,,取得了勝利,。這天剛好是十二月初八。岳飛風波亭冤死后,,人們?yōu)榱思o念岳飛,就在這天把五谷雜糧煮了吃,,表達對岳飛的懷念,。
4、起源于秦始皇,。相傳,,秦始皇號召天下工人來修長城,工人奉命而來,,在修建長城期間,,常年不得回家與家人團聚,糧食全靠家人送,。有的工人家太遠,,得不到糧食的補給,就餓死在長城上,。有一年冬天,,幾個糧食少的民工把各自的糧食放在一起煮了,每人喝了一碗,,但是,,幾天后還是餓死了。為了悼念這些人,,人們在臘八這天就喝臘八粥,。
臘八的食俗
臘八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臘八豆腐:“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chǎn),,臘八前后,,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qū)的一個習(xí)俗。顧名思義,,就是在臘月初八這天來泡制蒜,。做法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陰涼處,。慢慢的,,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
麥仁飯:臘八這天,,青海的很多農(nóng)村會舉行祭祀和慶祝,大家都吃麥仁飯,。青海的老人們流傳著一句話:“吃了麥仁飯,,天天忙過年?!眰髡f,,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是佛祖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麥仁粥,。隨著時間的推移,青海自然條件的特點,,后來,,麥仁粥就演變成了青海的麥仁飯。現(xiàn)在,,麥仁飯已成為青海的一道特色美食,。
楊清
1 條記錄 1/1 頁